山东省供热行业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报告发布会在济宁召开

交通能见度 昨天16:20 101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牧青

2025年9月12日,山东省热电设计院与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联合发布《山东省供热行业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简版)》(以下简称“报告”)。本报告基于对全省16市能源主管部门及热源、供热企业的深入调研与走访,聚焦山东省供热行业的低碳高质量发展。报告系统分析了行业发展现状,识别了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预测与展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供热行业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旨在促进山东省供热行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坚定走好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省居民供暖入网面积约为26.04亿平方米,工业供热需求量约为63947吨/小时。报告建议,山东省应进一步提升大型机组供热能力,推动天然气、核能、可再生能源及余热供热的大力发展,以在2027年和2035年前后分别实现燃煤供暖锅炉和燃煤供汽锅炉的全面淘汰。同时,在确保供热安全的前提下,逐步缩减小型机组装机规模,使2030年和2035年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装机容量分别降至1300万千瓦和1069万千瓦。

报告提出,科学规划关停节奏,为新建机组留足衔接空间,部分列入关停的机组和锅炉作为应急备用热源,实施“关而不拆、备而不用”,设置过渡期保障供暖稳定。报告建议通过“灵活调节(非煤抽凝机组)+高效发电(燃煤背压机组)”的组合,平衡“双碳”目标下的节能降碳要求与系统稳定性需求,实现“低碳+高效”双目标。

山东省热电设计院总工程师陈安会在介绍报告编制背景时说,本报告在山东省能源局的支持下开展,旨在推动全省供热行业的升级改造,拓展新功能、探索新模式。在保障供热安全和节能减排的同时,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加快推动行业向低碳转型。通过提高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在供热领域的应用比例,逐步降低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有效减少对外部煤炭市场的依存度,进一步提升全省能源供应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清洁性。

发布会上,山东省热电设计院刘博院长和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康俊杰博士分别致辞。刘博院长指出,在“双碳”目标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供热模式正面临碳排放约束趋紧、环境承载力受限等多重压力,传统能源路径依赖与低碳转型的紧迫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本课题以“低碳”和“高质量”为核心主题展开研究,系统总结了供热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他强调,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供热行业的低碳化转型不仅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能源安全、改善民生福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

康俊杰博士指出,山东省供热行业当前面临燃煤供热占比偏高、清洁能源利用成本较高、热力供需矛盾突出以及管理体制亟待理顺等多重挑战。未来,应坚持以低碳转型为引领,在优化能源结构、完善政策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和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他强调,要加快提升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热泵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积极探索多能互补和智慧供热模式,逐步降低对煤炭的依赖,从而实现供热行业的绿色低碳、安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

在报告发布环节,山东省热电设计院王兴华工程师作了主旨发言。随后,山东省区域能源学会会长罗永焕、山东省环科院双碳中心总经理王文刚、济宁市能源局电力科王巍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点评。

在圆桌讨论环节,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高级分析师吴迪、山东节能协会热电专委会秘书长杨志伟、山东鲁西发电总工程师王保强等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多家热电企业代表积极发言,提出了对供热行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其中,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吴迪强调,山东省供热行业在推进低碳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清洁低碳、经济可负担与能源安全等多重目标之间的平衡。随着山东省计划在2025年底前全面淘汰30万千瓦以下抽凝机组,并在2027年底前淘汰所有燃煤供暖锅炉,如何保障供热接续将成为关键任务。他指出,山东省应着力提升大型机组供热能力和热电解耦水平,加快提高非煤清洁能源供热比重,稳妥推进替代接续,切实缓解热力供需矛盾,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供热体系。

本次发布会共有来自济宁市能源局、省内热电企业、科研院所及多家媒体的约70名代表参会。

主办方简介:

山东省热电设计院

山东省热电设计院(SDHEEPDI)创建于1993年,是集电力、市政、新能源、环保等工程咨询、设计和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综合性设计单位。建院以来始终坚持“为热电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智力服务”的价值主张,累计设计热电工程700余项,总装机1900万千瓦;市政热力管网近2000千米;编制了包括各类规划在内的800余项咨询报告,在国内热电设计领域拥有良好声誉和较高知名度。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是北京大学下属独立科研实体机构。研究院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能源领域全局及国际前沿,利用北京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聚焦制约我国能源行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科技问题,按照“需求导向、学科引领、软硬结合、交叉创新、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宗旨,推动能源科技进展,促进能源清洁转型,开展专业及公众教育,致力于打造国际水平的能源智库和能源科技研发推广平台。

责任编辑:李牧青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