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蝉翼的刺身(即鱼生、生鱼片),佐以鲜香蘸料,撩动无数食客味蕾。可就在这极致鲜美的背后,却潜藏着令人触目惊心的健康威胁——肝吸虫感染。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刘双指出,肝吸虫感染在初期往往症状隐匿,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腹痛等非特异性不适,容易被忽视。若未及时诊治,病情持续进展,可引发胆囊炎、胆管炎、肝硬化,甚至增加胆管癌的风险。此外,儿童或青少年感染后,可能因营养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严重者可影响生长发育,出现发育迟缓,极少数病例甚至可能引发侏儒症。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
寄生在人类肝胆管内的寄生虫
肝吸虫的虫卵通过感染者或病畜粪便进入水体,被淡水螺吞食后发育成尾蚴,尾蚴再侵入淡水鱼虾体内形成囊蚴。
“未煮熟的淡水鱼虾中可能携带数百个甚至更多肝吸虫囊蚴,这些囊蚴肉眼不可见,人食用后会在小肠内脱囊孵化,幼虫通常在2周内沿胆管入侵肝脏,最终寄生在肝胆管内发育为成虫。”刘双主任说道,一旦确诊为肝吸虫感染,应及时进行治疗。
病“虫”口入莫大意
常见感染途径大揭秘
1.食材处理不当
草鱼、青鱼、鲢鱼、鳙鱼等淡水鱼,都可能携带肝吸虫囊蚴,制作或食用鱼生、鱼生粥、烫鱼片等食物时,如果食材处理不当,感染肝吸虫的风险极高。
2.厨具及食物交叉污染
切过感染肝吸虫的生鱼的刀具、砧板没有清洗干净,再用来处理其他直接入口的食物,肝吸虫的囊蚴就可能污染食物,从而导致感染。
刘双主任提醒,爱吃鱼生、生腌鱼虾,或砧板生熟混用者,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筛查。常用检测方式包括粪便检查(查找肝吸虫卵)、血液检查(查肝吸虫特异性抗体)、影像学检查(B超或CT观察肝胆病变)。
如何躲开肝吸虫?
从关注餐饮和厨房卫生做起
食用鱼生等生鲜食品,蘸醋、芥末,或白酒均无法有效杀灭寄生虫,高温烹煮才是最可靠的预防方式。此外,还有两大重点需要把握。
1.餐饮卫生
①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涉及淡水鱼虾的食材,应确保充分煮熟后食用,如采用清蒸方式,一般需100℃蒸15分钟以上,彻底杀灭肝吸虫的囊蚴。
②谨慎选择食用鱼类。选择正规超市、市场,供应的鱼经过检验检疫,来源可靠。
2.厨房卫生
①生熟分开。处理食物时,切生鱼的刀具和砧板要与处理熟食的严格分开使用,防止生鱼上肝吸虫的囊蚴污染熟食。同时,盛放生、熟食物的容器也应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②保持厨房清洁。及时清理厨房,擦拭灶台、洗碗池等,清除食物残渣和水渍,避免给寄生虫和细菌提供滋生机会。
刘双主任特别提醒,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就医。若有肝吸虫病流行地区旅居史,或有生食、半生食淡水鱼虾的经历,务必主动告知医生,以便及时开展疑似病例的筛查与规范诊治。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