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提问的回归

文娱快报 09-1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宗智

深度访谈节目正以全新形态重回观众视野。今年夏天,一档名为《陈鲁豫·慢谈》的深度访谈节目悄然上线。首期节目邀请知名记者易立竞对谈,上线不久播放量便突破三百万。在信息泡沫翻涌的当下,观众对于深度访谈节目的渴望仍未熄灭。

再度翻红,焕新归来

《陈鲁豫·慢谈》这档视频播客节目于8月18日开播,一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喜爱,播放量迅速突破百万,相关话题登上热榜,引发讨论。高赞评论中,有网友激动留言,“对两位老师的对谈有共鸣,不知不觉间两个小时过去了”“梦幻联动,值得N刷”“时代的变化让麦克风的位置发生转换,之前看鲁豫和易立竞都是提问者,这次终于看到她们聊聊自己了。”

就在《陈鲁豫·慢谈》首期节目上线的次日,另一档视频播客节目《罗永浩的十字路口》也进入公众视野并广受欢迎。该节目由罗永浩担任主持人,节目定位于“深度博客”,单期时长三到五个小时,致力于“与时代浪潮中的人物展开对话,聚焦于科技与人文领域,讲述个体命运故事,探讨时代发展趋势。”目前节目已更新四期,嘉宾包括李想、何小鹏、何广智、五条人。

尽管这两档节目均以“视频播客”自称,其本质仍属深度访谈节目的范畴。近年来,传统的深度访谈类节目在经历过由盛转衰之后,随着移动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类深度访谈节目再度翻红,成为了当今社会比较火爆的节目形态之一。2025年新推出的《豫见她们》中,主持人鲁豫与三位女性围坐在一起,针对社会热点话题各抒己见。节目从年龄、家庭、成长到影视剧、脱口秀,在彼此的追问和讲述中,这些话题逐渐从个人经验延展为社会议题。

《十三邀》《热浪之外》《豫见她们》《岩中花述》等多档新生深度访谈节目脱颖而出的同时,老牌节目也不断迭代。2016年,《鲁豫有约》告别长沙发,走出演播室,从周播改为季播,推出《鲁豫有约一日行》;《非常静距离》则从明星访谈转型为明星、达人、素人的多方位访谈,并从电视台首轮播出改为短视频平台首发;《杨澜访谈录》则变成了一个访谈“出品品牌”,打造了诸多系列主题访谈,如《逐风者》系列等。这些创新性深度访谈节目,正在重新赢得年轻观众的青睐。

高端对话,发展印迹

中国最早的电视谈话节目,可追溯至1993年东方电视台推出的《东方直播室》,该节目现已停播。

2001年,《杨澜访谈录》开播,成为国内较早推出的高端访谈电视节目。秉持着“记录时代的精神印迹”的节理念,邀请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精英,通过对于话题的讨论,将嘉宾的人格力量和社会价值作为节目的最终呈现。节目话题不仅仅围绕时事政治或者专业知识,而且会以人的经历和感受为中心,抽丝剥茧地讲述故事,用成败得失,人生百味来体现人的智慧和感悟。

同年,凤凰卫视为陈鲁豫量身打造的电视谈话节目《鲁豫有约》登陆荧屏。该节目具有故事性的内容设计,主持人亲切、聆听的主持方式,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欢迎。节目创办初期,主要以访谈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为主,有着浓重的历史感和独特的人文关怀。“访谈节目虽然那时候也属于新闻和专题片,但已经属于很新颖、很有信息量、很有趣的栏目了。观众能看到活生生的人,坐在那里讲故事。比电视剧真实,相较纪录片也距离大家更近。”《鲁豫有约》总制片人许小浒表示。

此外,《非常静距离》《超级访问》《艺术人生》《可凡倾听》《记者档案》《背后的故事》等节目,也各自收获了一批观众,赢得好评。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节目内容形态逐渐丰富,真人秀及综艺节目开始层出不穷,观众的娱乐时间被大量抢占。从日播、周播收视居高不下、家喻户晓的状态,到多档节目相继停播,深度访谈类节目一度陷入低谷。

内容深化,形态多元

当下,深度访谈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显著变化。节目内容不再沉迷于“精英叙事”,而是将视线投向各行各业有故事的人群。《陈鲁豫·慢谈》中,鲁豫和易立竞从职业发展聊到个人成长与时代变迁,对话的时空纵横交错,既关乎当下,也回溯过往;2024年新版的《圆桌派》在主持人阵容上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名人,包括社会学者、文化评论家、年轻的网络红人等;《热浪之外》第二季以“跨行业对话”为密钥,邀请八位来自文娱、体育、商业等不同行业的嘉宾,聊聊“标签之外”的人生。节目镜头对准他们凌晨的办公室、镜头后的努力、赛场上的汗水,展示着他们对热爱的坚守、对迷茫的突围、对生活的坦诚。

主持人不再“正襟危坐”,而是以轻松自然的状态,游走于访谈的各个场景中。《十三邀》中,主持人许知远展示给观众的是不修边幅的形象,让人产生另类与不羁之感。这与观众心目中访谈节目主持人端庄、得体、严肃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他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主持人,不如说是一个观察者,比如在访谈陈嘉映之前,他就因缺乏足够的哲学知识陷入自我怀疑中。

访谈的场景不再局限于演播室,而是拓展到各种真实空间。《十三邀》的访谈环境相对动态,许知远与嘉宾的对话来自于一走一动之间,访谈环境不固定,对话罗翔时在去往书店的路上;对话仁科在广州街头;对话赖声川在剧场,节目镜头以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相结合,更有代入感。多数被访嘉宾在这些相对熟悉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中,摒弃聚光灯下的正襟危坐,会更加自如主动地畅所欲言。

播客与视频播客也成为深度访谈的新兴载体。《忽左忽右》《声东击西》《岩中花述》等节目不仅订阅量极高,单期播放数据也表现亮眼。

不可替代,思考永续

《立场》的主持人易立竟在节目片头中说:“做记者十几年,我试图在每次采访中发现角色后面的人,这需要与之匹配的提问、适宜的’谈话场’,这个'场’有时是磁场,相见恨晚;有时是战场......”

深度访谈节目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多样思考。《一天零一页》第三季直击蔡磊现状,无论身体怎样恶化,他始终没有停止工作。哪怕是2024的除夕夜,他也工作至深夜。在节目中,他不再像以往一样习惯说出慷慨激昂的话,而是透露自己当下的困境与对未来的思考。这种真实感让观众感受到一个鲜活的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挣扎。《岩中花述》中鲁豫与心理咨询师张春对谈亲情、友情、成长与生存,许多观众在评论区表示被深深打动甚至落泪。

纵观二十余年发展历程,深度访谈节目的形式、内容与话语方式持续演变,但其核心理念始终未变——它不断沉淀时代经验、呼应社会情绪,在不同环境中持续释放活力。正如杨澜所言:“社交媒体兴起就像野火一样野蛮扩张,但到了一定时候人们会回归理性。除了好玩、热闹的东西之外,需要一些有思考有洞察的内容。就像风浪之下,海底还是有沉淀和基础在的,热闹之后,还是会慢慢回归常识。”这些关于生命、事业与时代的深度思考,从未离开,也永远不会远去。

责任编辑:刘宗智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