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白新鑫
河水汩汩流淌,荷花的圆叶静静浮在回水处,偶尔有飞鸟停驻,在飞鸟翅膀的拍打下水面泛起微波,阳光照射下呈现微光;浅滩处可见鱼群游动,岸边的草木群长势正盛,俨然将这方水土认作了新家。
这里是山东省临沂市沂蒙县垛庄镇长明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漫步在经过生态修复后的长明村中,如果不是看到修复前村子的老照片,很难想象眼前的这幅生态画卷在不久前还是污水横流、残垣断壁的景象。
“2022年以前,这里环境比较脏乱差,广场周边以及现在看到的小微湿地周边全是废弃的猪栏跟牛栏。”山东省临沂市沂蒙县垛庄镇长明村党支部书记刘乃江看着眼前的景象,满心欢喜的向记者介绍村子这几年的变化。
在沂蒙山区,小微湿地星罗棋布于乡村各处,多以坑塘、沟渠、小溪为主。长期以来,由于人为干扰与自然因素叠加,这些小微湿地面临着面积不断萎缩、水质日益恶化、植被严重退化等问题,不仅威胁到当地居民用水安全与沂河水系生态平衡,更制约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近年来,山东加大对小微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力度,长明村正是得益于此。
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对沂蒙山区域的小微湿地修复工作进行了全面统筹规划。在蒙阴、沂南、沂水、平邑4县,精心布局210处小微湿地修复点,总修复面积达130余公顷,一幅幅生态美、百姓乐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精准治理破局,见证从“臭水沟”到“风景线”湿地生态蝶变
在蒙阴街道东住佛村,一条曾经的“问题沟渠”,是当地居民心中的“生态痛点”。由于周边村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垃圾无序堆积,导致沟渠水质急剧恶化,刺鼻异味弥漫,原本繁茂的水生植物大面积枯萎,动物踪迹难寻,湿地生态系统岌岌可危,村民路过时无不避之不及。面对这一治理难题,研究院迎难而上,通过靶向治理、系统修复等措施,为这条“问题沟渠”注入新生。
首先要攻克的是淤泥淤积难题,由于部分溪沟狭窄幽深,大型清淤机械无法进入,团队毅然选择人工清运的“笨办法”——12名队员分成3组,身着厚重防水服、佩戴防毒面具,手持铁锹将淤泥一点点装入编织袋,再通过小型传送带转运至路边。正午烈日炙烤下,防水服内汗水浸透衣衫,顺着裤腿不断滴落,一天劳作后,每人的衣服都能拧出“半桶水”。正是凭借这份坚韧与执着,团队历经26天奋战,累计清理淤泥1500多立方米,让溪沟“重见天日”。为制定最贴合本地实际的水质净化方案,团队人员在湿地周边布设多个监测点位,24小时不间断采集水样,精准分析水质成分,反复试验不同水生植物搭配模式与微生物净化方案。经过无数次调整优化,最终确定以菖蒲、芦苇等本土水生植物为核心的净化体系,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协同净化的生态链条,大幅提升了水质净化效能。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东住佛村的小微湿地终于迎来了华丽转身,曾经被嫌弃的“臭水塘”,成为了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赢得周边村民的连连称赞。
科学规划布局,打造从“单一”到“多样”万物共生家园
走进沂蒙山区旧寨镇新村,曾经地形单一、生态沉寂的小微湿地,如今已变身草本植物郁郁葱葱,积水洼地里蛙鸣阵阵生机盎然的生态空间。这令人欣喜的转变,源于研究院的科学生态修复,该院将地形重塑视为构建湿地生态多样性为核心,以全方位、高精度的科学勘察为根基,为这片湿地精心绘制了兼具生态功能与自然美感的修复蓝图,让沉寂的土地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小微湿地修复不是简单地平整土地,而是要根据湿地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需求,量身打造“生态微环境”。基于多维度勘察数据,研究院为新村湿地定制了一套精准的地形重塑方案,并重点通过生态回填实现地形优化。在湿地浅水区,选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混合适量砂石进行回填,腐殖质能为水生植物提供充足养分,砂石则更透气;而在湿地周边的低洼地带,则回填经过筛选的本地土壤,巧妙堆筑出起伏错落的小土丘与积水洼地,土丘上种植耐旱的草本植物与灌木,浓密的植被为鸟类、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了藏身与觅食的空间;洼地则保留自然积水,形成小型“水域斑块”,成为蛙类、小型鱼类等生物的理想栖息地。如今,通过科学的生态回填,新村小微湿地地形实现了从“单一”到“多样”的转变,不同生态位的生物均能找到适宜生存空间,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曾经沉寂的湿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典范。
因地制宜谋局,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画卷
在沂蒙山上峪村,菖蒲挺立、睡莲浮波、乔木成行……这幅水清岸绿、生机盎然的画面,正是历经系统性综合整治后交出的一份动人答卷。研究院秉持“适地适树、本土优先”原则,量身定制了植被恢复方案,为湿地生态系统筑牢“绿色屏障”。
在湿地核心水域,菖蒲、睡莲、水下金鱼藻、黑藻等植物“分层作战”,构建起立体水质净化网络。菖蒲凭借其“颜值”和能主动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的“实力”成为首选;水上大片睡莲铺开绿色“地毯”,叶片遮挡阳光可抑制藻类疯长,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则为鱼虾等水生生物打造宜居环境。水下金鱼藻、黑藻等植物交织成“绿色净化带”,既能进一步过滤水中污染物,又能为水生生物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与安全的栖息空间。湿地周边堤岸与缓冲带的植被搭配同样暗藏玄机,垂柳、流苏、巨紫荆等耐水湿乔木打造兼具防护与生态功能的绿色屏障。微风拂过,垂柳枝条轻摇。牢牢锁住堤岸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流苏花开时节,浓郁花香吸引蜜蜂、蝴蝶前来采蜜,成熟果实则成为鸟类的“天然食堂”,助力维系区域生物链完整;巨紫荆树形挺拔、花色艳丽,宽大的叶片不仅能高效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持续改善周边空气质量。如今,上峪村小微湿地已形成“乔-灌-草-水生植物”有机结合的稳定植被群落。漫步湿地周边,水生植物随波摆动,鸟类在枝头栖息,村民在步道上悠闲散步,成为集生态净化、生物栖息、休闲观赏于一体的“生态打卡地”。
在生态修复领域,研究院牵头实施了国家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优化实施方案,在生态评估、系统规划、技术攻关、成效监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在黄河流域生态修复调研工作中,联合多个部门,深入实地考察,潜心研究分析,相关成果荣获山东省政府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所编制的南四湖、东平湖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已进入实施阶段,为两大湖泊流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成功获批了2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10项发明专利授权,逐步构建起坚实的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体系。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