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灾害防御历来是黄河保护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河口黄河河务局在上级领导下,不断丰富科技防汛手段、加强工程防御体系建设,同时,通过加强与河口区政府、区防指相关成员单位沟通联系,不断完善防汛管理体系,通过开展防汛演练等凝聚防汛力量,书写河口黄河安澜的新时代答卷。
科技防汛手段日益丰富,助力精测快报
“通过这个系统,咱们足不出户就能清楚地看到几十公里之外的河势等情况。”在河口河务局值班室,尚志强打开智慧监管系统,随着他点击鼠标、画面放大缩小,辖区内每一处控导工程的情况都清晰呈现在屏幕上,“这些年防汛科技化不断提升,这个系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据了解,近些年来,河口河务局持续应用数字孪生山东黄河防汛系统,实现防汛巡查观测、会商调度全流程闭合。目前,该局在主要防洪工程和重点河段建成了55路视频监控,布置了两处无人机机场、三处遥测水位站、一处滩岸出水监测系统、两处冰凌监测系统、一处水温气温测报系统。
“通过充分应用遥感技术、水文监测系统、洪水预警系统,我们可以实时监测水雨情、工程运行状态,随时掌握洪水演进情况,提前预报预警,为防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河口河务局防汛办公室主任高照明说,防汛手段的科技化,不仅实现了数据“精测快报”,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人员安全,“原来人工观测水位需要乘车到现场观测,费时费力还不安全,现在通过这些科技手段,可以实时查询水位、温度等。”
工程防御体系不断加强,筑牢防洪基石
八月底九月初,河口黄河水位比“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有所回落,河口河务局防汛办公室副主任赵伟再次来到八连控导,他指着一片露出水面的根石底部介绍,“今年3至5月,在3~5号坝这儿实施了水毁修复工程,现在看修复效果达到了预期。”
防洪工程是抵御洪水的“顶梁柱”,更是守护一方安澜的“压舱石”,关乎区域安全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介绍,为进一步完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2023年3月2日,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获得水利部批复,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2023年4月15日,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河口段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分为三个施工标段。其中,河口黄河河务局辖区内相关工程在第十标段,主要工程内容包括清三、八连、西河口三处控导工程续建2400米30段坝、险工改建加固7段坝、北大堤堤防加固及堤顶道路工程30.997千米,2024年8月底河口段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并在当年的汛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年汛期,黄河河口段发生3次大流量过程。”赵伟介绍,其中,八连控导3~5号坝靠主溜,受主溜冲刷出现根石走失现象,“在出现根石走失情况后,如果不及时修复,有造成根石台、坦石垮塌的危险,一旦出险将会给河口北滩造成严重影响,洪水淹没部分滩区后,将威胁沿黄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急需进行修复,我们也第一时间进行了上报,及时实施了修复工程。”
据介绍,近年来,河口河务局申报临时度汛、水毁修复项目9个,投资了740余万元,加固损毁工程坝垛,补充备防石3558立方米;河口区政府协调地方、油田单位投资约2450万元,修筑进滩防汛路14千米,架设高低压线路15.98千米,改造涵闸管理房、守险房,完备了工程附属设施。通过这些整治措施,黄河河口段防洪工程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灾害防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防汛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聚合力护安澜
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大流量期间,河油防汛抢险队闻汛而动,迅疾奔赴防洪工程前沿驻守巡查;在清三控导,黄河防汛抢险专家现场授课,系统传授如何观测河势、准确观测水位、测量滩唇出水高度及险情辨识等实战技能;为检验“河油联防”机制实战效能,7月9日—10日,河口河务局与孤岛地区油田单位在清三控导工程联合举办黄河防汛抢险实战演练……
“通过多年的培训演练、现场实操,我们的黄河防汛抢险力量不断壮大。”高照明介绍,连续多年,该局在汛前组织地方干部、技术骨干进行黄河防汛指挥调度、险情鉴别等内容的专业培训,提升指挥能力;派出技术人员到地方、油田单位指导黄河防汛抢险科目演练,多次组织承办黄河防汛实战演练,提升了防汛协调作战能力;组织民兵、油田职工到控导工程巡查,及时了解黄河防汛工程情况,提升实战抢险技能,“发生洪水时,民兵、油田职工可随时参加到黄河防汛抢险工作中来,为共同应对黄河险情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河口河务局还加强了与河口区政府、区防指相关成员单位沟通联系,明确地方党政主要领导、防指成员单位的黄河防汛责任,形成一套切合实际、操作性强、体系完整的协作管理机制。“2023年河口区政府通过并发文公布《河口区黄河防汛职责》,我们也与区直单位部门联合出台《河口区黄河防汛应急管理办法》,明确防汛责任,区防指各单位部门之间配合更加顺滑,确保了防洪救灾力量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集中全区力量,共同应对黄河汛情。”高照明介绍,一系列措施推动防汛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凝聚起了守护大河安澜的合力。(大众新闻记者 张园园 李小凡)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