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专线陪诊”老人就医不折腾,“服务组合拳”生活难题全帮衬

大众·半岛新闻 09-12

在青岛市市北区大港街道内蒙古路社区军韵家苑小区里,凉亭内老人们围坐闲谈、笑语融融,社区门口“海慈专线候车厅”前网约车稳稳停靠,网格党群服务站的玻璃窗上,一份清晰的维修服务清单格外醒目。这一幕幕暖意涌动的场景背后,是社区深耕细化基层治理、用心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

内蒙古路社区以老旧楼院为主体,80%为开放式楼院,辖区内有4600户居民,共6446人,其中老年群体占比高达78.5%,他们大多是原国棉一厂、4308厂等单位的老职工。社区里1988年建成的房屋,曾一度被就医不便、设施老化、生活服务短缺等难题缠身。

如今,社区凭借“红色合伙人”联动、资源置换、服务升级等创新举措,将“民生痛点”转化为“服务亮点”,让这座老院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

专线陪诊破解老年就医难题

“去海慈医院是近,可没直达车,老人走路得足足一小时。”这曾是社区居民常挂嘴边的烦心事,72岁的王秀兰阿姨对此更是深有体会,“以前去海慈看糖尿病,孩子上班抽不开身陪我,自己坐公交得倒两趟车,光在路上就折腾俩小时,到了医院还得挨个打听挂号处在哪。”

自从社区推出“海慈专线”与陪诊服务,王阿姨的就医路彻底变了样。前一天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登记,次日清晨8点,网约车司机李师傅已准时在候车厅等候,稳稳地将她送到医院;“小蛤蜊帮办”的工作人员,早已用手机提前约好号,全程陪着她测血糖、找诊室、取药品,就诊结束后还贴心帮忙联系车辆返程。

“来回才花10块钱,陪诊一分钱不用掏,比让孩子请假还省心。”王阿姨的话,道出了不少老年居民的真切心声。而这“0元陪诊”,正是“小蛤蜊智享社联”的共建福利,其市场价格原本高达350元/天,社区通过资源联动,让这项服务实现了免费惠民。

内蒙古路社区党委书记魏薇介绍,此前社区为外卖小哥、滴滴司机安装“悠悠换电”设备,还提供充电、加热餐食等便利,这份暖心服务换来了彼此的信任。社区顺势提出“双向帮扶”,协调网约车司机推出“海慈专线”点对点服务,将原本10元的起步价降至5元。

如今,“海慈专线”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服务机制:居民若需次日就医,前一天到社区登记即可,工作人员在司机群内发布需求后,接单司机次日8点准点在候车厅等候,从不耽误老人就医。

考虑到老人在医院内的流程衔接问题,社区又联动“小蛤蜊帮办”这支“红色合伙人”队伍,将其服务从家政拓展到陪诊领域。“小蛤蜊帮办”不仅用自己的手机帮老人预约挂号,还全程陪同就诊,且陪诊服务完全免费。

就连家政服务,也给社区居民留足了优惠,比如清洗空调,市场价180元,社区居民只需100元。“社区给我们搭起了家政服务的平台,居民愿意信任我们,我们也得用心反哺社区。”帮办团队负责人真诚地说。

资源置换破困局

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内蒙古路社区巧思盘活闲置资源,将小区内一处老旧煤房改造为便民凉亭。这座小凉亭很快成了居民的 “聚心角”。

每天上午,提着菜篮的阿姨、散步遛弯的老人、带着孩子的家长围坐在此闲话家常,社区工作人员顺势融入其中,倾听大家的生活诉求;傍晚,居民们再次聚集时,工作人员又趁着热闹劲儿继续唠家常、摸需求。正是通过这样“接地气”的沟通方式,社区精准捕捉到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除了就医不便的难题,理发、居家维修、家政服务等日常琐事,也让行动不便的老人犯了难。

为切实破解这些民生痛点,社区依托自有党建品牌“通万家”,量身打造了一套暖心“服务组合拳”。在日常便民服务领域,针对老年居民的理发需求,社区在网格服务中心专门开辟“银龄理发”服务点,收费标准兼顾普惠与关怀:80周岁及以上老人理发仅需5元/人次,60~79周岁老人、1.2 米以下儿童,以及持有效证件的退役军人、残障人士、现役军人家属,均享受10元/人次的优惠价;更贴心的是,对于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社区每月还会安排专人上门提供免费理发服务,让特殊群体足不出户也能享受便利。

面对居民头疼的居家维修难题,社区采用专业队伍+共建优惠” 双管齐下的解决方案。一方面,积极引入“小蛤蜊帮您办”专业团队,联合组建“通万家・能工巧匠服务队”,为居民提供日常维修服务,以及门窗小五金修理、锁具更换、纱窗换纱等专项服务,这些服务在 “小蛤蜊智享社联”共建体系中,原市场价为60元/小时,如今通过社区统筹协调,实现了小区居民0元免费享。

另一方面,“小蛤蜊帮您办”团队还延伸出全品类家政服务,涵盖日常保洁、深度清洁、家电清洗、育儿嫂/月嫂、老人护理等,且部分服务给出专属优惠。月嫂服务市场价4500元/月,社区共建价仅需3500元/月;3小时全屋精保洁从180元优惠至150元;厚玻璃擦拭则从16元/平方降至13 元/平方,实实在在为居民省钱。

而在居民最头疼的下水道堵塞问题上,社区更是走出了一条自助服务的路子。2011年,针对老旧铸铁管道频繁堵塞的情况,社区专门组建了一支疏通队伍,还请来专业师傅手把手培训队员技术。从2012 年队员能独立上岗,到2017年底开始承接管道更换业务,至今已更换管道200余根,且没有一根需要翻修。

“外面换一趟管道得8000块,我们这儿5500到6000块就能搞定。”魏薇介绍,“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团队通常只更换一楼到二楼接口处的共用管道。既从根源上解决了堵塞问题,又避免让楼上居民分摊高额费用;每次施工前,还会挨家挨户征求整栋楼居民的意见,达成共识后再开工,让每一户都满意。”

就连老旧楼院长期困扰居民的公共设施维修问题,社区也探索出 “空间换资源”的创新模式。此前,社区实行开放式管理,没有专属物业公司,楼道感应灯损坏、单元门闭门器故障、门铃失灵等问题频发,居民自己找维修师傅不仅花费高,还得来回跑腿,十分不便。

2024年11月,社区搬迁至新办公地点后,主动将闲置的原办公用房腾退出来,引入专业物业公司入驻;作为回报,物业公司为居民免费维修楼道公共设施,形成“资源置换、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

如今,居民只需在社区群里简单留言,比如“9月1日,25号一单元二楼感应灯不好用了”,物业公司就会第一时间上门检修,全程无需居民掏一分钱,彻底解决了公共设施维修的“老大难”。

“居民主动找社区,诉求里藏着的都是急着解决的事儿;把这些难题实实在在解决了,居民对社区的信任自然就来了。”魏薇的话朴实却有力。

如今的军韵家苑小区,老年居民看病不用愁、理发有优惠、维修有人帮,更成功构建起“社区搭台、合伙人出力、居民受益”的双赢格局。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姮)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