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莒县招贤镇中心小学优秀教师风采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12 1014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是教育的守望者,用责任与担当筑起知识的殿堂;是梦想的引路人,以热情与智慧为学生点亮未来的灯塔。莒县招贤镇中心小学历来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重视对孩子的关爱与成长,重视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在这片充满美好的教育沃土上,涌现出了一位位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潜心问道、立德树人的优秀教师。他们的故事生动而感人,正汇聚成点点星光,燎原而璀璨!

篇章一:他们与学生的故事

爱心点亮心灯,画笔重启人生:‌教育如灯,照见生命的光亮——李娟娟老师用爱重塑小雨的成长之路‌。2024年下学期,李老师班里一名学生小雨有厌学情绪,李老师和学校分管领导多次对该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到小雨喜欢画画,长大想当一名画家。‌李老师为小雨制定了个性化方案:允许她在课堂上用绘画表达想法,并为她报名了校园艺术节。李老师将小雨的画作贴在教室“艺术墙”上,让同学们为她点赞。看着同学们投来羡慕的眼光,她第一次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李老师还经常和她谈心,给她讲名人画家的故事,这让小雨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拒学到爱学,从孤独到绽放,李老师用爱与创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李老师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当教育者以心为灯,以尊重为路,再黯淡的生命也能绽放光芒。

践行教育家精神,用温暖点亮学生童年:张凯强老师始终坚信“教育是点燃火种的事业”,尤其在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当下,更应从细微处着手,用真心守护学生成长。自去年秋天起,张老师坚持为班里50余名学生过“专属生日”,用一份份精心准备的仪式感,为孩子们的童年添上温暖底色。

去年9月,班里一名学生在作文里写道“爸妈在外打工,好几年没和我一起吹蜡烛了”,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张老师。他意识到,对小学生而言,生日不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渴望被关注、被疼爱的情感需求。于是,张老师开始筹备“班级生日计划”:提前在日历上标注每个学生的生日,利用午休时间手写生日贺卡,每张卡片都结合学生的特点写下专属祝福——给爱画画的小华写“愿你的画笔永远能画出心中的彩虹”;给总爱帮同学修文具的小晨写“你的热心比生日蜡烛还亮”;给内向的文汐写“你课堂上举起的小手,是老师眼中最亮的星”。同时,张老师还和班委一起准备“班级生日仪式”,当天让全班同学齐唱生日歌,送上自制的小手工,再用相机记录下学生许愿的瞬间。

有一次,班里的小奕因为父母离异,生日当天情绪低落。张老师特意提前和他的妈妈通了电话,让她录制了一段祝福视频。当视频在班里播放时,小奕红了眼眶,却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课后他悄悄对张老师说:“老师,这是我过得最开心的生日。”如今,“班级生日”已成为他们班的固定传统,50多个孩子的笑容,也成了张老师教育路上最珍贵的礼物。

做孩子的“临时妈妈”:去年,班里的小萌突然不来上学了。宋宜梅老师多次打电话询问才知道她爸妈最近总吵架,最严重的一次,妈妈的头磕在茶几上流了一摊血迹。孩子第二天起床看到后吓坏了,她怕妈妈会离开,想躲在家里保护妈妈。宋老师蹲下来抱着哭成泪人的小萌,轻声说:“别怕,老师会陪着你,妈妈也不会离开你。”

那之后,宋老师每天早上都会走小萌家的门口接孩子一起去学校,给小萌带热乎的早餐;课间陪她跳皮筋,听她讲妈妈做的好吃的;晚上还会和她妈妈通电话,劝她有矛盾别当着孩子的面吵。

有天早读,小萌突然跑过来,把一个画着爱心的纸条塞给宋老师,上面写着:“老师,你像妈妈一样好。”没过多久,小萌的妈妈也来向宋老师道谢,说孩子现在每天都盼着上学,家里的笑声也多了。宋老师突然明白:当孩子的世界下起雨时,老师要做那个为她撑伞的人,用温暖帮她走出逆境。

篇章二:他们与家长的故事

引领家长,成就孩子:“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是王宏梅老师的座右铭,作为班主任,她深知教育的重大责任,不仅要教会孩子们知识,更要教会孩子们做人。为了更好地与家长沟通,王老师一直在家校共育的路上努力学习和成长。

她特别注重和家长的沟通,每次开家长会她都会和家长们娓娓道来,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分享生活中教育孩子的案例。前段时间,班上的小涵情绪特别低落,做什么事都无精打采的。王老师跟他的妈妈沟通找原因,妈妈反思是自己给了孩子太多的负面情绪:一看到孩子写作业不认真,拖拉磨蹭就气不打一处来;看到孩子的房间乱糟糟的也大发脾气;甚至有时候孩子的一个眼神动作都让她心烦意乱。小涵妈妈知道是自己对孩子太苛刻,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负面情绪,老是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可总是适得其反,亲子关系一团糟。小涵妈妈向王老师“求救”,王老师给他们推荐了自己读过的教育书籍,并把她拉进莒县招贤镇中心小学“玫瑰留香幸福起航”家校学习群,鼓励她参加周日晚上的家庭教育空中课堂分享和每周六晚上的视频链心交流,跟着学校家庭教育家长团队一起读书,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通过学习,小涵妈妈慢慢察觉到:原来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只有自己改变了,才能更好地影响孩子和家庭。她不再苛刻地要求孩子必须按照她的意愿来,而是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受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苦恼。慢慢的,她在各方面成了小涵的榜样,跟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好,小涵的性格也阳光开朗多了,学习成绩进步很大!

最长久的关系,都是以心换心:那面悬挂在墙上鲜红的锦旗,金灿灿的大字写着——“爱生如子,师恩难忘”……每当看到它,眼前浮现的不仅仅是几个字,更是孩子与家长灿烂的笑容,以及史向英老师和家长为了一个孩子,从陌生、疑虑到信任、携手的整整三年。

那是她带的上一届毕业班,刚接手班级的时候班里的54个孩子中的大部分孩子内向、被动、少言寡语……小琪是众多孩子中的一个,小琪的妈妈是个特别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从一开始的“不放心”经常给史老师打电话了解孩子情况,到后来的参与到班级与学校活动之中,再到后来参与到班级的事务中……看着班级越来越好,看着孩子越来越自信,小琪由话不多,到后来的落落大方,能言善辩;从开始的成绩普通,到后来的成绩优异,乃至毕业考试数学全班第一。小琪妈妈带着锦旗走进学校,真情地说:“史老师,您不仅教孩子知识,更点亮了她心里的光……”

我们以为史老师与这批家长的故事会随着毕业而渐行渐远。直到开学前两天的清晨,老师们到学校开完会、分完书,打算回教室收拾卫生的史老师打开教室门,教室里一片明净,整齐如新的桌椅,整洁干净的地面,连教室里破破烂烂的抹布都被换成了几块摆放整齐的新抹布。手机上小琪妈妈发来的信息:“史老师,我想着刚换了教室,分了新班,马上要开学了,你肯定忙,我就来帮帮忙,把这‘革命根据地’给您收拾利索了。”“小桶里我给您打了一桶水,你一会回来的时候洗洗手。”“我给带了两块新抹布,旧的都扔了。”“我走了史老师,教师灯和门我都给关好了。”……史老师一时凝噎,心里翻涌成海说不出话来,她的孩子已经毕业了,她完全没有理由和义务来这里,但她默默地来给收拾完又默默地走了。

那面锦旗静静地挂着,史老师与家长的这份情谊未因毕业而中断:这份感激,已化作一种朴素的,家人般的守护。它无声地讲述着一个关于信任、成长与爱的故事。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塑造完美的学生,而在于用爱和智慧,唤醒每一个孩子的内在潜能;家校共育的最高境界,也不是简单的“配合”,而是教师与家长在彼此的理解、支持与协作中,结成最坚实的同盟,共同托举起孩子的未来。这份情谊,远比任何荣誉都更加珍贵。

篇章三:他们自我成长的故事

从“跟着走”到“一起走”:办公桌抽屉最底层,压着两本教案。一本封面是用马克笔写的“王立君 2020.9”,旁边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那是她刚到招贤镇中心小学时,给自己画的打气符。另一本是当教研组长后写的,夹着张便签,上面是全组老师的签名。两本教案摆在一起,倒像把五年的日子,从慌慌张张写到了热热闹闹。

2020年秋天刚入职,王立君老师总追在老教师的后边跑。渐渐地,她成了办公室的“问题包”。班级中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她就向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请教。有次备公开课,王立君老师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案改了三遍,史向英老师没看教案,拉着她去看她做的教具,里面是用硬纸板剪的平行四边形,沿高画着虚线,史老师说:“让孩子自己剪拼,比你讲十遍公式管用”。那天公开课结束,孩子们举着拼好的长方形喊:“原来高变宽了”,她回头看见办公室的老师都站在后排,史老师在后边给她竖了一个大拇指。

窗外的银杏又黄了,一晃五年过去了,不是时光走得快,是那些帮过她的人、一起熬过的夜、共同琢磨的教案,把日子填得满满当当,让每一段成长都有迹可循。可她总觉得,自己还是那个追着老教师问问题的新手——只是现在知道了,所谓成长,就是从“跟着别人走”,变成“大家一起走”;所谓教研,不过是把每个人手里的钥匙凑在一起,打开孩子们眼里的数学世界。

在细碎光里种春天:刘卫芹老师的第一任师傅温建宁老师总爱笑着说她“会捡碎光”,每次听师傅这么说,刘老师心里都像被温水浸过似的软。还记得刚带毕业班那年,临近期末考的刘老师总是忙得手忙脚乱,正当她揉着酸胀的肩膀叹气时,忽然闻到股甜津津的豆香——转头一看,桌角不知何时多了杯热豆浆,玻璃杯壁凝着薄薄的水珠,杯沿还温乎着。旁边压着张米白色便签,是温老师娟秀的字:“新人难免急,别熬坏了。”那天的办公室静悄悄的,刘老师捧着那杯豆浆,暖意在手里漫开,顺着胳膊爬到心里,眼眶忽然就热了。

现在刘老师也成了带班“老手”了。新接班级的老师来找她一起讨论时,她总把觉得自己有心得的地方说给他们听,看着他们眼里的光,就像看见当年捧着豆浆的自己。原来那些被人递来的暖,真的会慢慢变成自己手里的光,再轻轻递给下一个人。这大概就是温老师说的“碎光”吧——是老教师温热的豆浆,是新老师眼里的期待,是一群人,把教育这件事,慢慢磨成了又暖又长的日子。

一支粉笔写春秋,三尺讲台育桃李。他们从晨光熹微到灯火阑珊,从教案书写到课堂耕耘,以热爱为笔,以责任为墨,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向每一位深耕教育沃土的园丁致敬,感谢您提灯引路,育梦成光!

(通讯员 管西群 于善秀 李敏)

责任编辑:张倩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