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来了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11

 “王老师”,这个极其平常、耳熟能详,却又不同寻常、别有内涵的称呼,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深藏在岁月的记忆里,虽不常提起,却一刻也不曾忘记,似乎脑海里有一个独特的设置,一旦触发,思绪的闸门便全然打开,记忆便汹涌而来,不可阻挡。

王老师,我的启蒙老师,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四年级,四年时间,一千多个日夜,她把母爱无私地奉献给视为己出的我们,教我们读书识字,教我们做人做事,教我们善良快乐,教我们勤劳奋斗,教着教着,我们长大了,老师却老了。可是,学生与老师、孩子和母亲的故事,像陈年的老酒,时间越长,越发的醇香、醉人。

王老师从事了一辈子教育,教书育人,辛勤耕耘,润物细无声,桃李满天下。在那个物质贫乏、知识匮缺乏的年代,在贫穷落后封闭的农村,是王老师教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孩子们学知识、学文化、学做事做人的道理,把一批一批渴望知识、盼望成长、心存梦想的孩子们送出农门,走出农村,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王老师,无疑是最重要的铺路人、奠基人,始终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最可亲的人,最可敬的人。

在学生们心中,“王老师”这三个字像是神一样的存在,有着极其神圣的位置,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和撼动。无论相隔多远、时隔多久,只要一提起“王老师”这三个字,便像得到“圣旨”,马上就会肃然起敬、精力集中、不顾言他。

可是,王老师七年前搬到杭州居住,一直没有回家,更加重了我们的思念。那天,她突然在微信上问我多长时间没回平原了,我就一下子猜到她从远隔千山万水的杭州,回到了我们身边。

果然,她要回家来看望她的亲人、她的同学、她的学生、她的朋友,这些都是她付出了爱心、奉献了真诚、融入了感情的人,是他生活、生命中的一部分。    

知道王老师回来的消息,无异于爆炸性新闻,抓紧给几个同学下通知,拟定5月2日在平原举办欢迎仪式,欢迎王老师回家。于是,石风山主动张罗,安排地方,组织人员,刘志星、李山、张大伟、张俊红、张磊——都是我们一个班的、王老师手把手教过的学生——说好一起迎接王老师,一起热切地、急迫的、坚定地期待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时间终于到了,鲁西北平原素来平静的小县城,焕发出节日夺目的光彩。绿油油的地毯上,紧凑排列着精神抖擞的楼群,几颗明珠一样的眸子镶嵌其间,一眨一眨地射出耀眼的光芒。酥酥柔柔的清风把空气擦拭的清新透明,一眼望去,风轻云淡,让人心里暖暖的、痒痒的。如织穿梭忙碌的大小车辆,载着脸上写满幸福的人们,像一个个流动的音符,或高或低,或快或慢,或切分,或休止,演奏出一曲和谐动听的乐章。油光发亮的绿叶中,万紫千红竞相开放,展开一张张灿烂多姿的笑脸。亲人来了,天地都拿出了最真诚最贴心最尊贵的礼仪,倾城相迎。

石风山找了个能吃饭聊天、相对安静的地方,房间不大,设施不新,但没有嘈杂的声音和穿梭的客流,名字也很别致——青莲茶社,安静之所,方能容下一颗恬静的心。我和石风山、刘志星、张大伟,提前来到茶社,等着最重要时刻的到来。王老师的电话一来,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冲出茶社,仅看背影就争抢着第一眼把王老师给认出来。王老师跟送她来的亲人拥抱告别,含泪跟我们上楼,来到房间坐定,然后一一端详每一位学生,唤着我们的名字,心中的高兴全都涌上了眼角、脸庞。从工作岗位匆匆赶来的张俊红和李山,见到王老师都倍感亲切,激动地不知说什么好。张磊因为有重要事情无法脱身,无奈不能谋面。

没有豪华的阵容,没有花哨的排场,没有高档的饭菜,甚至没有像样的标准,一切都在给主角让路,都抢不过主角的光彩。狭小的房间里,时间慢慢流淌,几个家常菜不紧不慢地上着,透明的酒杯盛满洁白鲜纯的牛奶,普通的举动一下子圣洁了起来。大家频频举杯,欢声笑语不断,嫣然回到从前。谁也没有意识到吃什么,最后竟忘记吃了多少,有的菜都原封未动。

王老师精神矍铄,状态极佳,皮肤红润,全然没有七十四岁的样子。她亲切地看着我们,当年都是比她矮很多的孩子,如今都成了中年人,说我们长大了、长高了,她自己变老了、变矮了。可我们一点也没有觉得她变老,仿佛还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怀揣梦想、浑身是劲的女青年,我们还是像孩子一样依偎在她身旁,尽情地贪婪地享受着。

王老师记忆力惊人,几十年前的那些人、那些事,谁学习上进,谁上课说话,谁身体不好,谁家庭困难,谁和谁经常打架,谁和谁非常要好,这个学生的家长是谁,那个学生长大后和谁成了家,这个学生工作去了哪里,那个学生在单位表现怎样,都保存在她记忆的档案里。说起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王老师如数家珍、饱含感情、充满自豪,眼里总是闪烁着幸福的泪光。

王老师热衷、热爱教育事业,一心扑在工作上,用心钻研教学业务,潜心研究育人方法。她从不直接批评打骂体罚学生,总是用最温和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总是表扬、激励、鼓励,充分尊重、唤醒自觉。那年,同桌的两个学生发生争执,她发现受到伤害的学生经常红着眼圈,了解情况后,不直接问责,而是单独与施暴学生谈心,旁敲侧击,让其主动交待,然后用换位思考法,让其自感不当,从而改正错误。那年,班里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她略施计策,让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就范,借机展开心理攻势,最后学生的内心防线彻底崩溃,只得主动承认错误,从此认真完成作业。

王老师极富爱心、真心、耐心、热心。为了教学生学会一个知识、一个道理,她总是和蔼可亲地一字一句地教,从不着急,从不放弃。特别是班里的特殊学生,她总是重点关注、重点保护,不让那些生理生活上有缺陷的学生,受到半点不公对待。对贪玩、打闹、闹矛盾的孩子,王老师总是把学生叫到身边、请到家中,关心学生的身体,关爱学生的心理,苦口婆心、耐心细致地教导,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最终让剑拔弩张、势不两力的双方摒弃前嫌、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人心都是肉长的,老师这么真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心都掏出来了,能不让人感动吗?这就是王老师成为楷模、传奇、神话,在教育界享有至高地位、至高荣誉、至高名誉,在学生心中占居最高位置、享有最高礼遇的原因所在。

王老师是一个勇于迎接挑战的人。当年她一边教我们读书,把事业干得无人超越,一边支撑着一个大家庭,照看老人孩子、兄弟姊妹,还要兼顾农活生产,家庭的担子压在她一个人身上。可她总是顽强地应对着生活的严峻考验,一次也不曾认输,一次也不曾被打败,生活也磨炼了她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最终又回馈了她无与仑比的成功和苦尽甘来的幸福。其实不仅是当初生活困难的年代,就是后来她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可她一次也没有说难,一次也没有放弃,没有向命运屈服,凭着不怕难、不服输、不退缩的精神,一次次度过了难关。她说,我一辈子全心全意对人好,从来没有做对不起别人的事,就不相信命运会对自己不公。

事上无难事,只要心真诚。王老师善良慈祥、爱岗敬业、勤劳勇敢、乐观向上、心存大爱,辛勤耕耘了一辈子,如今又进入老年大学,学英语、学书画、学钢琴,她向着自己的内心,快乐地学习着、生活着、创造着、享受着。王老师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言行,证明着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做人一定要有好的心态,行善心、表真心、付爱心、放宽心,积德行善做好事,行稳致远照后人。

一个中午的时间,我们和王老师思绪绵绵、情感依依。只恨时光不倒流,再也回不到从前,再也不能重新来过。只恨自己不懂事,让老师操碎了心,如今却无以为报。只恨时光太短暂,说了那么多,却又没说够、没说全、没说到位。其实,除了感谢、感恩、感动,除了愧疚、遗憾、歉意,最想说的就一句话,就如李山所说,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祝王老师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李文涛)

责任编辑:栾海明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