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志杰
翻看有关丁西林(1893—1974)先生的介绍文字,多冠之以现代著名剧作家头衔,创作篇目罗列详尽,其他诸事着文甚少,或一笔带过。单以丁西林“现代著名剧作家”头衔,是难以涵盖他一生在诸多领域所取得的不凡成就的。
丁西林的业余爱好非常广泛,除了正业物理学,他还是一位颇具灵性的书法家,同时在音乐、文学、戏剧、曲艺和语言文字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对丁西林更为恰如其分的称誉,应该是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剧作家。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是一个学科学的人”;同时他又是一位才分极高的戏剧创作大师,获尊“独幕剧圣手”,而且是业余之好。
执教北大物理系的七年之情
丁西林在1950年由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调往文化部副部长之前,一直在物理学的研究、教学与组织领导一线工作。
他原名丁燮林,笔名西林,1893年秋天出生于江苏泰兴一个相对富裕的耕读之家,正值清末变法维新时期,“新学”思潮涌动,他17岁在南通读完中学后,考入南洋公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与数学,26岁获得理科硕士学位。回国后,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丁西林被聘先后担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北大预科主任。当时北大文科学长是陈独秀,法科学长是王建祖,理科学长是夏元瑮。夏留学美国耶鲁和德国柏林两所著名大学,回国后执教北大物理系,丁西林离开后他一度担任物理系主任。丁西林以物理系主任、北大预科主任与他们并列,可见地位与身份绝非平常,没有足够的真才实学,也不会得到校长蔡元培的赏识,委以重任。
留学时期的丁西林
北大物理系诞生于1902年,当时叫数学物理部,是中国大学理科教育的开端,1913年正式对外招生,不久之后成立物理研究所,1919年正式称物理系。北大的系主任曾经一度改称教授会主任,这是蔡元培来到北大之后提出教授治校的改革措施之一,后复称系主任。丁西林是第三任物理系主任,前两任分别是何育杰(任职时间1918年1月至1920年4月)、颜任光(任职时间1921年9月至1925年11月)。丁西林担任物理系主任的时间是1925年11月至1926年11月,正好一年的时间。三任物理系主任任职时间加在一起是九年,这九年正是北大物理系从草创搭台、转承起合到成型发展、步入正轨的关键时期,被称为“真正的物理学”进入北大乃至整个中国教育与科研机构之肇始。
其后的很多物理学家与物理科学史家对丁西林在北大的工作评价甚高,认为丁西林与胡刚复、颜任光、叶企孙、饶毓泰、李耀邦是1915年到1924年我国物理学领域“成绩卓著的留学生”。物理学家钱临照院士说,“胡与颜、李、丁诸先生归国后,分掌南京高等师范及北京大学讲坛,竭力筹划物理实验之设置之充实,物理学之在我国大学独树一帜,实肇始于是时。”这里的胡指胡刚复,颜是指丁西林的前任系主任颜任光,李是指丁西林的继任者李书华。物理科学史家戴念祖也曾说:“他(丁西林)和颜任光对北大物理系的建设作出贡献,特别是把北大物理系的实验室建立起来,开展实验物理学的教学工作。”更有学者认为,丁西林加盟北大,对物理系教育“由空到实”用力准确,不再形同虚设。丁西林为系主任时,已经能够开出预科实验62个、本科实验69个和两学年的专门物理实验,至此教学实验室初具规模。再者就是延揽人才,创业阶段北大人才奇缺,丁西林瞄准在欧美著名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利用各种渠道与他们建立联系,提前发出聘书。其间至少十位留学生学成归来,成为北大物理系的骨干力量。后来有人评价北大物理系的发展历程,将丁西林任教时期的上世纪20年代,确定为第一个重要基础阶段,为后期辉煌打下坚实的底子。
任职20年“中研院”物理所所长
1927年,国立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展开筹备工作,并推荐蔡元培等人为筹备委员。蔡元培便将丁西林从北大物理系调到“中研院”筹备处,筹建理化实业研究所物理组,翌年正式定名物理研究所,丁西林为所长。蔡元培认为,教育与学术是立国的根本,而科学研究尤为一切事业的基础,所以努力于科学研究的促进。
蔡元培集中专门人才,分设各种研究所,使中国科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丁西林应约而至,这是他任职的第二个与物理学相关的部门,而且是筹备建立,相比北大物理系更具有挑战性,难度非同一般。丁西林在此一干就是20年的光景,直到1946年辞职。与丁西林一起到物理所的还有1925年入职北大物理系的杨肇燫教授,由杨兼任秘书,实际就是协助丁西林工作。
丁西林所著的物理普及读本。
后人对于丁西林在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工作有一些评价,但都比较笼统。例如中国戏剧研究专家孙庆生这样写道:“丁西林的前半生受蔡元培的影响颇深。他热爱祖国,办事认真,待人诚恳。在物理研究所的二十年间,孜孜不倦,潜心钻研物理科学,在困难条件下创设许多实验室,培养出一批科研人才。这期间他继杨杏佛、丁文江之后,曾三次兼任‘中研院’的总干事。抗战期间,为了保存研究机构和实验工场,更多方奔走,历尽艰辛。”笔者经核实发现此处文中有误,丁西林曾两次任“中研院”总干事而不是三次,第一次是1933年7月至1934年5月,第二次是1936年2月至5月。《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规定,“国立中央研究院置院长一人,特任,综理全院行政事宜。”同时,“国立中央研究院置总干事一人,承院长之名,处理全院行政事宜。”第一任总干事杨杏佛,第三任丁文江,第二任和第四任均由丁西林兼职。第二任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可能与他受邀去山东大学执教有关。其后还有朱家骅、傅斯年、叶企孙、李书华、萨本栋等任职。
1935年6月,“中研院”在南京举行第一届评议员选举会,丁西林与蔡元培、傅斯年、李四光等被选为评议员。评议会有“决定学术方针、促进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互助、选举院长候选人”等重要职责。丁西林能够通过选举进入这些中枢部门,绝非偶然,而是实力使然。
在山大的五年高光时刻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之后,山东大学被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停办。抗战胜利,山大于翌年复校,在校长赵太侔的领导下,学校规模有所扩大,设文、理、工、农、医,教师阵容得到加强。
丁西林就是在这个艰难复校期接受赵太侔邀请来到山大的,一度空缺的理学院院长由丁西林出任,他同时兼任物理系教授。杨肇燫随丁西林一起入职山东大学,任教务长兼物理系教授。理学院设有数学等六系,数学系主任李先正、物理系主任王普、化学系主任刘遵宪,动物学系主任童第周、植物学系主任曾呈奎、地矿系主任何作霖。理学院会集当时国内著名理学教授,顶梁栋才,没有丁西林倾力相邀,缺少丁西林这样在“中研院”执掌物理研究所20年的纵横大家,何以压得住阵脚,铺得开场面。
其间最叫响的是丁西林以一位物理学家的身份给全校师生所作的“原子能与原子弹”学术报告,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共鸣。1945年美国军队先后两次对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弹,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在世界上引起剧烈恐慌,谈原子弹色变。丁西林从科学角度解释原子弹生成的原理、爆炸的烈度以及世界各国对于研发生产原子弹的约束与限制,告诫大家和平来之不易,应当珍惜和平,共同反对原子弹的无序生产、管理。他还对当时大家非常陌生的“核能”利用进行了科学解释,发展“核能”是未来人类解决能源紧缺的有效手段。如此前沿的理论与科学,在当时令人震撼,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对“核能”有了充分全面的认知。在那个时候,这是一种非常具有科学意识的超前理念。
复校之后的山东大学,于1949年6月由军管会接管,开始组织整顿,校长赵太侔去职,成立由军管会、教师、学生三方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丁西林任主任。教师代表有童第周、陆侃如、曾呈奎、王统照、杨向奎等,校委会代行校长之责。1950年初,中央调丁西林出任文化部副部长,华岗继任。丁西林也完成了他在山东大学五年的执教与管理生涯,之后他一直在中央有关部门任职,曾兼任北京图书馆馆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印友协会长等职。
一位物理学家的戏剧天赋
丁西林戏剧创作一直与他物理学家的身份相向而行,他的首部作品诞生于1923年,名为《一只马蜂》。由于受欧洲尤其英国幽默剧的影响,《一只马蜂》在表演风格、语言对话等形式上,轻松愉悦,且将反封建的主题切入剧中,脍炙人口,大小剧场争相上演,成为那个时期难得的戏剧佳作,好评如潮。乘着这股东风,丁西林一鼓作气,又创作了《亲爱的丈夫》《酒后》,同样得到追捧。以上三个剧本很快结成独幕剧集《一只马蜂及其他独幕剧》,市场反应良好。1926年至1930年间,丁西林写出了独幕剧《压迫》《瞎了一只眼》《北京的空气》。这些剧本都是以北京普通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的实际生活为主调,奠定了丁西林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地位。
抗战开始,在动荡不安的迁移中,丁西林既要领导物理所寻找安身之地,进行科学研究,同时他没有放弃自己手中的笔,发挥在戏剧创作上的天赋优势,开辟第二条抗日战线,在李振声等人鼓励下,仍然坚持业余戏剧创作,写出了独幕剧《三块钱国币》、多幕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特别是他创作的四幕剧《妙峰山》,在这个剧本中,一位大学教授变成了“土匪”王老虎,被捕后在华小姐的营救下获释。剧本的结尾是两个人结了婚,并决定在妙峰山组建抗日队伍,直到抗战胜利。《妙峰山》对那个时期的知识界人士踊跃加入抗战一线促动很大。
晚年的丁西林曾参与了《汉字的整理和简化》一书的写作,并根据物理原理研究“四色定理”和笔形查字法,把汉字的每一个基本笔画编为一个号码,再按笔画号码连起来,这种方法被收入《计算机中文信息笔形编码法》。很少有人知道,现在电脑五笔字型输入法口诀中有一个“木丁西”,就是为了纪念丁西林先生而命名的。木喻成林,丁西林先生再一次以实际研究成果兑现了自己的这句话:“我是一个学科学的人”。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