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英雄故事60年,烈士之子王庆文把抗战记忆写成了“活历史”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9:34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

在平邑县党史研究中心,73岁的王庆文正坐在桌前,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一摞泛黄的图文资料。这些纸张边缘不少已经发脆,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清晰——这是有关他父亲、战斗英雄王保胜的相关历史资料,也是他数十年来守护红色记忆的起点。作为沂蒙精神的见证者后代,王庆文用60年的时间践行着“守护与传承”的承诺,让那段烽火岁月里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

烽火故事里的童年

父亲的勋章是最好的“历史课本”‌

“父亲的身上有大大小小几十处伤疤,都是在战役里留下的印记。”在王庆文的记忆里,父亲王保胜很少主动提及战功,但每当追问起伤疤的来历,这位沉默寡言的老兵总会打开话匣子。

作为沂蒙人民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王保胜的故事早已刻进当地人的记忆。从少年时参加抗日义勇军,到后来的白彦战斗、洼里战斗、武安战斗和塔佛山战斗,王保胜几乎参加了环蒙山及周边地区对日伪作战的数百次战斗。1945年7月,他在协庄战斗中负重伤被捕,面对日寇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怒斥敌人。时任鲁中军区司令员的王建安和钱钧将军称赞他是“真正有血性的中国人”,并授予他“民族英雄”的光荣称号。

对于王庆文而言,父亲的经历更像是一部鲜活的“历史课本”。父亲生前念叨的最多的不是荣誉,而是常常提到的“乡亲们”:当年部队缺粮,老乡们把仅有的煎饼塞进战士怀里;伤员隐蔽在山洞里,大娘们冒着风险送药送饭;部队行军时,妇女们连夜纳鞋底。

这些故事像一粒粒种子,在王庆文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他渐渐明白:历史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更是有温度、有力量的精神传承。而沂蒙精神也不是某个人的壮举,是军民鱼水情熬出来的硬骨头,是红嫂“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赤心,是支前担架队在前方与后方的驰骋。

正是这份从父亲故事里读懂的精神力量,让王庆文萌生了记录的念头。于是自1964年起,他就通过父亲的讲述,开始一笔一画记录当年那些抗战的故事。他想让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记忆留下来,让后人知道胜利背后不只有战士的热血,更有百姓的守护。

王庆文在平邑县委党史研究中心查找资料

这份初心成了漫长岁月里的坚持。这一写,便是六十余年。期间,他的作品先后多次在《蒙山文化研究》《沂蒙文化》《冀鲁边抗日根据地》《临沂日报》《沂蒙晚报》等报刊或文摘发表,还获得“全国首届沂蒙兰田文学奖”。那些笔尖下的文字,不仅藏着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更装着军民共赴国难的滚烫初心。

六十载初心不改

在字里行间打捞红色记忆‌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只是想把父亲的故事记下来,怕时间长了忘了。后来,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每个战士、每个老乡的故事,都值得被珍藏。于是就想着怎么能不让这些东西蒙尘,让大家记住为啥打仗,记住谁在帮我们。”王庆文解释。

于是,整理党史资料从爱好慢慢变成了他的“第二职业”。下班后,别人休息娱乐,他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寻访父亲当年的战友、知情的老乡;退休后,他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为了核实一次战斗的具体时间,他曾多次前往县档案馆查阅史料;为了记录真实的抗战故事,他不远千里,找到父亲生前的友人口述回忆。

“有些故事再不去找,就真的找不到了。”王庆文指着其中一个泛黄的证书说,“你看这个,是1941年我父亲获得表彰的原件,当年差一点就丢失了。”他轻轻抚摸着泛黄的纸张,有些哽咽地说道,“这些实物会说话,比文字更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艰难和坚定。”

王庆文整理的部分抗战时期的资料

60多年来,王庆文整理的资料堆满了家里的书柜。由他撰写的报告文学《一个团队的传奇》中,既有惊心动魄的战斗历程,更有军民互助的温情细节——比如华家村群众在战争期间扫房子、凑给养、敛铺草,上前线抬担架、送子弹支援作战;“红嫂”管爱振照顾4名负伤战士,每日送水送饭送药品,雷打不动,精心照料……

有一次他把整理的资料拿给年轻人看,有人问:“这些老故事现在还有用吗?”他回答:“有用。知道前辈们吃了多少苦,才懂现在的日子多珍贵;知道军民同心能战胜多大的困难,才明白团结的力量有多重要。”如今,他整理的部分资料已被县党史研究中心收录,成为研究当地党史方志的重要参考。

传承之路没有终点

让沂蒙精神永远“活着”‌

“年纪大了,眼睛花了,但只要还能动,就想多做一点。”王庆文说,接下来他还要着手整理平邑县革命发展史,因为还有很多“藏在角落里”的故事没被发掘,比如有影响力的战斗,有默默付出的小人物等,他们的事迹同样值得被记住。

2023年10月,王庆文多了一个身份——被平邑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和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工作委员会联合聘为平邑县党史史志专家库专家,参与《中国共产党平邑县历史》《沂蒙英烈》等书籍的编纂。

他也常和专家们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父亲的故事:“得让沂蒙精神走到年轻人身边去。”有孩子问“现在怎么学沂蒙精神”,他笑着答:“好好读书是,帮身边人是,遇困难不放弃也是。”

采访结束时,王庆文轻轻抚摸着那摞从各处搜集的文字资料:“我这一辈子没做过啥大事,就想把这些‘宝贝’擦得亮一点,再传得远一点。”他说,只要还有一个故事没整理完,还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就会一直做下去。

沂蒙山下,红色基因正在代代相传。像王庆文这样的守护者,用初心和坚持证明:沂蒙精神从不是一句口号,它藏在岁月深处,活在每个人的行动里,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主余凤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