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黄河口丨创新为钥,解锁东营“智造”新局

论见黄河口 昨天06:49

盛夏时节,热浪滚滚,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加工中心里面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这个曾因技术封锁在深蓝海域前踌躇的“小巨人”,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终于让中国首套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在渤海成功海试。

从被“卡脖子”到领跑行业,威飞团队在实验室熬过上千个日夜,在零下18℃的测试场反复调试,用“偏毫厘不敢安”的执着,让国之重器从图纸变为现实。正是这样的“小切口”突破,让东营在海洋装备领域书写了“了不起的中国创造”的生动篇章。而在这片土地上,无数像威飞一样的创新者,正以实干为笔,在核心技术攻坚、传统产业焕新、未来赛道开拓中,绘就中国智造的新图景。

技术创新点燃发展引擎。在东营,技术创新如同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大海科林光电的光伏组件生产线,以智能化设备实现高效生产,产品远销欧美;山东万邦石油科技的深海钻探系统,助力“梦想号”勘察船挺进大洋深处……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东营企业“以创新破壁垒”的执着。政府搭建的“揭榜挂帅”平台,让企业与高校院所携手攻克技术难题;中试基地的落地,让实验室成果迅速转化为市场产品。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39%,科技创新正成为产业升级的“硬支撑”。

传统产业插上数字翅膀。传统产业并非“落后”的代名词。在东营,橡胶轮胎、石油装备等传统产业正通过数字化转型“老树发新芽”。永盛橡胶集团引入先进的智能化生产线,将轮胎制造精度提升至毫米级,2025年第一季度订单量同比增长15%;威玛装备的智能制造产业园,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人工成本降低60%。东营市实施的“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工程,推动技改项目落地,传统产业在数字赋能下焕发新生。正如一位企业负责人所言:“过去拼人力,现在拼‘算力’,生产线上的每一道工序都在为高质量发展加分。”

新能源绘就零碳画卷。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东营以新能源产业为画笔,勾勒出绿色发展的新图景。全球首个高比例绿电直供零碳产业园——宁德时代东营基地,用智能储能系统将不稳定的风电、光电转化为稳定能源,打造全链条零碳制造;渤中海上风电项目机组旋转,全容量并网后预计年发电量180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近540万吨;广饶县的光伏组件工厂,让盐碱滩涂变身“蓝色聚宝盆”。这些实践不仅催生了新产业,更重构了区域发展模式——绿色制造与生态保护在这里实现了完美共生。

了不起的中国创造,需要无数个“了不起的实践”共同铸就。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实体经济的深耕;智造不是华丽口号,而是生产线上的点滴突破。当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当绿色理念与制造基因紧密结合,这片黄河入海的土地,正以务实创新的姿态,为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着独特的“东营答案”。(大众新闻记者 王帅)

责任编辑:王明华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