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链群融合壮大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6:5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连宁燕

7月29日上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威海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主题是威海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链。威海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辛运锋,威高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赵春旭,山东吉威医疗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本政,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龙江,介绍威海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链发展有关情况,围绕产业链创新发展和品牌打造等主题分享交流。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产业链各成员部门牢固树立大抓经济工作鲜明导向,坚持“双链制”推进机制,持续强化产业生态、产业创新、产业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加力推动产业集群能级提升。目前威海市共有医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16家,规上企业达75家。

建强产业生态体系促进链群融合壮大

强企业,夯实高端化发展支撑。将企业培育作为核心抓手,大力支持威高集团巩固省级医疗器械产业链“链主”地位,扶持吉威医疗、达因药业、迪沙药业、华素制药等一批细分领域领军企业,持续壮大“专精特新”和行业“小巨人”群体。目前,全市共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独角兽企业1家、省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84家,规模以上企业75家。其中,威高集团已经成长为全球品种最齐全、中国最大的医疗系统供应商之一,稳居国内医疗器械医用耗材行业头把交椅;达因制药专注量身定制儿童药物,伊可新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迪沙药业主导产品坎地沙坦酯片打破进口垄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强载体,园区化管理增添动能。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高标准建设了集孵化、研发、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配套设施,按照“园区共建、设施共用、平台共享”模式,整合威海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威海市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等高端创新研发、实验检测平台等资源入驻园区,并为企业提供“厂房定制、拎包入住”服务,企业开办时间较自建厂房时间缩短约2年、节约成本30%以上。产业园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转化基地,品牌价值达621亿元,连续两年位居全省首位。

强项目,多样化模式提质增效。聚焦产业链细分领域,制定全球招商目标企业图谱,瞄准医用成像器械、医用诊察等9个重点领域定向开展“卡位入链”式招商引资,引进禾木生物、中科锐金等重点项目,建立包含36个市级医药医疗器械项目的重点工业项目库,总投资134.7亿元。搭建高能级互动交流平台,推动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优势资源向威海汇聚。成功举办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大会等10余场高规格国家级、省级会议,签约重点项目13个。

建实产业创新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统筹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地。开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推进高端医疗器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孵化高地建设,搭建“1+4+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04家,其中省级以上39家,持续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建设国内首个医疗器械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吸纳72家生产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作为共建单位,围绕医用原材料、医疗机构等产业链上下游领域参与、主导制定各类标准120余项,国际标准立项2项,实现威海市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零突破”。

加快推进高效能共同体建设。打造省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创新创业共同体,已汇聚创新主体99家,组织开展技术攻关项目59个,突破关键技术88项,100多种产品实现国产替代,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3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立项2项,8个项目入围国家首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揭榜挂帅”项目。实施“中科院—威高计划”等产学研合作典型模式,推动骨干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整合、协同创新。

加力打造人才引育新高地。坚持“以产引才、以产育才、以才促产”,累计引进行业紧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300多人,其中国家级人才2人、省级重点人才工程12人。支持企业建设离岸创新基地,布局建设威高(上海)国际研究院、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联合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汇集4位院士领衔的85人高水平研发团队。鼓励技术成果回流转化,形成了“外地孵化、成果回归、分建共享”的模式。

建优产业服务体系推动政策精准支持

精准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出台支持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聚焦研发创新、推广应用等环节明确12条支持政策,支持带动企业营收5.3亿元。开辟医疗器械注册检验“绿色通道”,累计为70余家企业的290个产品减免检测费用超180余万元。

深化产业链金融服务。聚焦医药医疗器械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引导金融机构科学研判融资需求,搭建创业初期政府资助、成长期科技信贷支持、成熟期股权直接融资、扩张期上市培育的现代资本体系,设立26亿元产业发展基金群,提供银行贷款、基金投融资、上市辅导等多样化服务,推出3大类205项金融产品。累计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226次,累计授信115.2亿元,助力企业融资6.9亿元。

优化常态化服务机制。全省率先建设2个省“重点园区联系点”和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探索搭建省、市、园区、企业“四级联动”平台,开展“审检联动进园区”活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今年以来,举办两期“同心协力·共促发展”医药企业发展座谈会,面对面开展助企服务80余次,协助解决问题38类79项。创新开通医疗器械注册审评“直通车”,建立与国家器审中心、省审评查验中心的快速沟通渠道,对1个创新产品实施前置服务,对24个产品开展“集中审评”,取证时间较以往缩短95%以上。上半年全市新增医疗器械产品数量105个,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数量全省第一。

责任编辑:范华栋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