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常路常青

写作 昨天12:17

文|冯连伟

作家刘亮程曾喟叹:“我没有天堂,我只有故土。”故土,是血脉沉潜于泥土的根柢,其名往往从山峦走势、河流蜿蜒中自然生长而出,或依傍一株古树,或紧贴一道长路。蒙阴县常路村,正是大地深植的印记——村畔那条古官道,六百载风雨斑驳了石痕却未蚀其筋骨,如今化为纵贯村心的205国道,如一条坚韧的脉络,默默丈量着时光的厚度与乡愁的长度。

常路自大明永乐年间便深扎于沂蒙山麓。此地曾是齐鲁分野的古界,管仲脱囚的险途,东蒙秦氏开枝散叶的源头。行走村中,历史的跫音仿佛穿透尘埃而来:“龙泉漱玉”的清响泠泠如诉,“堂阜遗迹”的断壁浸满沧桑,“敖峰卓笔”的孤峰直指青天。堂阜旧址、夷吾亭、齐鲁界墙、王莽点将台……俯拾皆是的古迹,是大地珍藏的厚重书页,无声传递着这片热土上那从未枯竭的古老灵息。

然而常路之“常”,其魂魄更在于一种精神血脉的恒久奔涌——那是孝与诚的活水,于时光深处汩汩不绝,浇灌出今日这株枝繁叶茂的文明之树。

酷暑灼人的时节,我踏入常路村。甫一进村,“孝贤门”石匾如一道温润而古老的训诫,无言地迎接着每一位归人与过客。穿过绿竹摇曳的长廊,孝善文化广场出现在眼前。村党总支书记秦立安言语间流淌着孝治的甘泉:“以孝立村,就是要让这千年美德,真正成为咱村不灭的灵魂。”这绝非虚言,孝老敬老理事会如一座精心构筑的桥梁,连接起子女拳拳的孝心与村集体温厚的支撑:每位老人年收五百元赡养金,村中再添一份沉甸甸的心意——七十老者月增二十,八十长者月添三十。小年之日,新米的清香、菜油的醇厚伴着孝金递到老人手中,暖意融融,足以消融凛冬最深的寒意。村中更设立慈善工作站,无数爱心如涓涓细流自发汇聚。

村委委员李宗华、车元友补充道:“我们为每位银发长者建档立卡,签订赡养协议。孝道在此处,有了制度可依凭的刻度,更有了人性温暖的恒温。”档案卡上细细密密的记录,协议中端端正正的签名,是常路人对“老有所依”最郑重的承诺。

常路孝风的根脉,深扎于带头人秦立安赤诚的心田。村民小组长陈公来谈起他,敬意由衷:“秦书记自己,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孝经’啊!”秦立安母亲罹患癌症动过大手术,归家后每日需精心换药。秦立安恳请护士授业,硬是学会了那套精细而需无尽耐心的护理之术。此后经年,无论公务多么冗繁,他必躬身于母亲病榻之前,为至亲敷药。母亲术后得以延寿七八载春秋,其中浸润的,正是秦立安与手足们寸草春晖般反哺的深情。

榜样的力量,如星火燎原,点燃了村民心中沉睡的孝义之灯。村民小组长陈开平亦受此感召,力行孝道,终在孝河文化节上荣膺“十大孝星”。“过去村里也有那手头宽裕却吝于奉养老人的子女,”陈开平感慨道,“如今有了孝老基金,村集体再添一份心意,老人们手里有了暖心的钱,脸上笑成了花。每年小年发钱发物,让老人家提前尝到了过年的甜头。九九重阳,爱心人士的牛奶点心堆成小山,老人心里甜,献爱心的人,心里更暖!”

关怀的触角延伸至家家户户。如今,村域环境如画,邻里守望,笑语盈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村……二十余项沉甸甸的国字号、省字号牌匾,在村委的墙壁上静静排列,每一块都折射着时代的光泽,无言地印证着一条古老村庄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踏出坚实的步履,迎来属于自己的风华。

夕阳熔金,为孝善广场上每一寸石板、每一片雕花镀上温暖的余晖。我凝望着白发长者于柔光中舒缓地打着太极,衣袂飘然;稚子童音清脆,于孝经墙下一字一句诵读着古老的训诫。这孝诚之火,早已从常路的砖瓦缝隙间苏醒,在常路村的胸膛里,灼灼不熄地燃烧、传递。

沂蒙精神的魂魄,不正是这样淬炼而成、生生不息的吗?它源自历史的烽烟与脚下的热土,深深扎根于今日的沃野。常路村的孝诚之风,便是这精神传承中一股清澈的泉流——它由无数平凡心灵最质朴的善念汇聚,历经岁月的冲刷,终成滋养一方、映照时代的道德力量。那流淌在血脉里、镌刻在村名中的“常”字,在时代的阳光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条路,连接着厚重的过往,更通向无限的未来;这颗心,始终如金石般赤诚;这份魂,在时代的风中吐故纳新,让沂蒙山高水长的精神命脉,永续不断。

责任编辑:车向平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