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视频 王鑫 济南报道
清晨6点半,何玉新已经出现在济南西工商河岸边。53岁的他,做河道保洁员已有近8年时间。他的工作区域从天桥区无影山中路延伸至堤口路,每天来回巡河打捞生活垃圾、树叶以及雨后上游冲下来的树枝等杂物。800米的河段,他步行重复往返一日近10公里。时常,他也会到顺河高架下的西圩子壕,下到深4米的河床中,支援河道保洁。
夏天,何玉新避开正午的酷暑,清晨6点半开工,10点半收工;下午3点再回来,一直忙到6点。冬天,工作时间往后顺延半小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工作节奏始终与季节更替同步。树叶是最难缠的对手。风一起,刚清空的河面眨眼又铺上一层。这些叶子若不及时清理,泡烂后会影响水质。因此,他必须一遍遍重复同样的动作。这份工作,冬天冷、夏天热,秋天最忙碌。
在工商河河段,因河床淤泥厚,何玉新无法下水清理,只能在岸上用工具进行清理。他特制了一根5米多长重达10斤左右的竹竿,绑上捞网,成为一个超长加大版“打捞网”。因河面较宽,他拿着5米多长的竹竿打捞时,需要来回走多趟才能清理干净。遇上垃圾较多的时候,还需要开着船清理河道。何玉新站到船上不断地对河面进行清理,一上午时间,大约能清理出十多个编织袋的垃圾。夏季的船板被晒得滚烫,温度超过60℃,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浸透衣衫。遇到西圩子壕4米深的河床时,特制工具也失去了作用,何玉新只能穿上厚重不透气的皮裤下入河床,深一脚浅一脚地弯腰前行,小心翼翼地将塑料袋、饮料瓶、断枝一点点抠出来。
除了枯枝落叶,何玉新捞得最多的是路人的帽子。风一吹,帽子就飞进河里,路人站在岸边急得直喊,他就把竹竿伸过去,像钓鱼一样把帽子挑回来,对方连声道谢,他就会摆摆手,说“顺手的事”。每逢雨季,何玉新和同事们最是忙碌。偶尔会有整棵树栽倒在河里,他们需要拿锯将树分段运出河岸,冲下来的树枝等也要马上清理,保证泄洪的通畅。
八年的风吹日晒,让何玉新的双手布满老茧,指缝里渗入洗不掉的污渍,但他并不抱怨,因为他亲眼见证了河道的变化——水里的垃圾越来越少,水质越来越清,经常还有路过的市民向他道一声“辛苦了”。这一切,让何玉新觉得这份工作值得坚持下去。
当日报纸版面欣赏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